|
Circulation雜志于2015年5月20日在線發表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哈佛大學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論文的題目為"Circulating MicroRNA-30d i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Heart Failure and Regulates Cardiomyocyte Apoptosis: A Translational Pilot Study"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995320)。Circulation雜志為美國心髒病協會(AHA)會刊,5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5.326分,是學界公認的心血管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
心髒再同步化治療(CRT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是通過雙心室起搏的方式治療心室收縮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但是部分患者不能獲益。因此,預測心髒再同步化治療反應性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該研究通過微小RNA芯片篩選率先發現治療前的血漿miR-30d的水平與心髒再同步化治療的反應性密切相關,其高表達預示着反應性良好。有趣的是,血漿miR-30d的表達水平在室收縮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與心肌壞死的标志物高敏感性肌鈣蛋白T成負性相關。研究發現,miR-30d豐富地存在于冠狀動脈窦,說明其主要來自于心髒。進一步研究發現,miR-30d在心髒主要表達于心肌細胞,在受到機械牽張刺激下,可以釋放微粒。過表達miR-30d可以促進心肌細胞肥大,并保護心肌細胞凋亡。MAP4K4是miR-30d的一個靶基因。該工作将為心髒再同步化治療患者的選擇提供重要依據。Circulation雜志邀請國際知名學者 Gerald W. Dorn II撰寫了題為Great Expectations: MicroRNA-30d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的社論(http://www.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5/05/20/ CIRCULATIONAHA.115.017176.abstract)。
上月生命科學學院剛剛與哈佛大學AnthonyRosenzweig教授合作在Cell子刊Cell Metabolism雜志合作發表論文。此次在Circulation雜志合作發表論文是生命科學學院積極響應學校國際化戰略的又一個成果,由我院與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高校共同合作完成,我院肖俊傑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目前,我院積極響應學校國際化戰略,開展與哈佛大學的實質性合作,并将逐步轉變合作模式為以我主導,我院已經與哈佛大學Saumya Das教授和Anthony Rosenzweig教授等确立了長期合作意向,将籌建聯合實驗室,合作進行運動與衰老的相關研究工作。
|
上一條:我院師生參加上海市細胞生物學學會第十一屆CST細胞生物學青年論壇
下一條:生命學院進社區開展春季學期“學風督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