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4日下午,上海大學神經藥理學和毒理學實驗室于寶山校區生命大樓800會議室舉辦了上海市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難治性癫痫的發病機制與幹預研究項目的交流會。會議由我校吉永華教授主持,到會專家有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内科主任醫師汪昕,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内科副主任醫師丁晶,複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王中峰研究員和王雲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李勝天副教授以及華山醫院的兩位神經外科醫師。
會議首先由吉永華教授緻辭,他特别強調了癫痫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即"什麼研究都能丢但癫痫研究不能丢"。随後由項目各課題組長對其研究計劃做介紹,并進行了熱烈探讨。其中,中山醫院神經内科副主任丁晶醫師提出:對于癫痫治療應當做到"綱舉目張",即癫痫的隐源性、特發性(原發性)、症狀性和偶發性,這為癫痫的鑒定和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複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王雲課題組成功構建了CTZ、PTZ、Pilocapine等慢性癫痫動物模型,研究了突觸外GABA受體在癫痫形成發展中的作用機制。我校朱紅豔副教授也在會上作了精彩的發言,其中提到一封來自廣西南甯科研工作者的求助信引起了高度關注:信中描述了一名1歲4個月的廣西患兒,出生後3天出現癫痫樣發作,10天後被确診為小兒癫痫,每天發作100多次,各抗癫藥物均難以控制。經檢測患兒基因SCN8A出現雜合核苷酸變異(c.1221G>C,p.Leu407Phe)。這一臨床病例提示鈉通道的基因突變與難治性癫痫腦網絡異常的重要關系。
最後,由吉永華教授對會議進行總結,他認為此次會議的意義在于臨床與基礎的緊密交融和結合。有趣地是兩者殊途同歸,臨床研究通常面臨3個問題:何時出現的癫痫症狀;怎麼治療癫痫症狀;何種藥物或手術治療;基礎研究同樣面臨3個問題:癫痫是什麼;為什麼會誘發癫痫;怎麼治療癫痫。此外,"研究項目确立如同寫文章,即題目是靈魂,摘要是骨架,結果是血肉,而此次交流會就猶如重大項目的摘要一般,起到了骨架支撐作用"。吉教授最後談到:處在新時代研究工作者應當擺脫中國人非黑即白的傳統思維,以不同的哲學視角尋求研究的突破點。
此次交流會的舉辦明确了難治性癫痫的發病機制與幹預項目的研究計劃和安排,确立了各課題組間的合作關系,為重大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
上一條:2010級本科生舉行年級大會
下一條:哈佛大學Saumya Das教授作客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