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跟随院士的腳步 做人做事做學問——記“院士風采進校園”活動圓滿成功

創建時間:  2012/05/01     浏覽次數:   

426日下午,在上海院士風采館的協助下,我們團隊有幸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幹福熹院士來到到我校與師生面對面,校長羅宏傑參與了會見。在我校"品讀上大園"講解員生動的講解下,羅校長陪同幹院士參觀了校園。随後,幹福熹院士在校本部J201為我校師生作了一場題為"做人做事做學問——我六十年科研生涯的思索"的講座,我校一百七十餘名師生聆聽了本次講座,講座持續近一個半小時。
幹院士在回顧了自己半個多世紀的研究生涯的基礎上,從做人和做事、做學問三個方面向同學們講述自己對科研的思索。在2011年出版的《科海拾貝》回憶錄中,幹院士也講述了他曾經在科研生涯中的故事。首先,在做人方面,他認為一個人要有良知和骨氣,這是一個學術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也是任何人都應該具有的素質。幹院士追求古人提倡的境界,他認為做人要腳踏實地,誠信為本。踏實是做科研的基礎,誠信是做科研的前提。這不僅僅是幹院士對自己做學問的思考,更是對自己做人的思考。在場同學,都被幹福熹院士這種孜孜不倦,踏實誠信的态度所感動。做事方面,幹院士引用了浙大校訓"求是",認為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應該實事求是不虛妄,不盲從,而要埋頭苦幹,不事喧嘩。他不僅僅将此作為自己的信念,更是把這種精神帶入到了日常工作中,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幹院士認為他的成績與社會給予的幫助分不開,所以,他指出每個科技工作者都應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用自己的行動回饋社會所提供的幫助。在做學問方面,他認為一定要專心,沉得住氣,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不是科研所需要的特性。任何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收獲都是在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靜心專研之下獲得的。科研不僅僅需要這種專研精神,還需要創新精神。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專家不是一個好專家,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工作者也不會取得科研上的成果。這種創新不是無緣無故獲得的,需要每個科研工作者擁有開闊的視野和國際的高度。幹院士認為做學問是開放的,所以要重視國際環境中的交流和評議,并且獲得國際上公認,這是做學問的出發點和歸宿。
幹院士的講座引起了全場同學的強烈反響,講座結束後,幹院士與同學們進行了互動,他解答了同學們關于學科交叉、對目前大學生的看法等問題。其中一位學生代表還現場為幹福熹院士獻上了一首詩。大家都認為幹老的精神是我們現在學習和未來工作所必備的精神,也是我們作為上大人所應該養成的一種精神。同學們表示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一定要把幹老的話牢記在心中,實踐在手中,創造出自己的輝煌,譜寫國家科技新篇章。本次的活動圓滿結束,在此要感謝上海院士風采館、學校團委,以及"生命之鴿"工作站對我們團隊工作的支持。此系列活動将在接下去以上海大學上海院士風采館講解志願者團隊的名義持續進行,希望能夠獲得更好的成績,在将我團隊名氣打響的同時,更好地宣傳院士風采。

上一條:“攜手蒲公英,陽光青少年”活動前期準備會議順利召開

下一條:生命學院青年教師積極參加課堂教學競賽

Baidu
sogou